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天津濱海新區積極打造“創新平臺”,使之成為支撐社會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核心力量。如今,新區內眾多創新平臺呈現出多樣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發展趨勢,為提升區域“雙創”活躍度、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貢獻著源源動力。
集聚“雙創”資源
為推動科技創新從“科研點”到“創新鏈”再到“創新面”的延伸,近兩年,濱海新區圍繞建設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創新中心”的定位,積極推進“先行先試”政策落地,引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機構、研發中心和科技企業,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目前,濱海新區設立的科技發展資金以每年15億元的額度,在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技術攻關、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新區科委在對區內5600家創新型企業的運營情況進行詳細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引導企業入駐“雙創特區”,幫助企業對接項目,在吸引創新資源匯聚、促進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重大成果產業化方面下出“先手棋”,打好“服務牌”。據了解,濱海新區“雙創特區”掛牌一年以來,月均新增“雙創”企業超過300家。“眾創空間”吸引了騰訊、阿里、百度、360、車易拍、e代駕等互聯網創新龍頭企業相繼落戶。截至目前“雙創特區”已聚集各類創新創業人才逾7000人。
濱海新區積極對接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大力引進知名科研機構,陸續建立了“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基地”“浙江大學濱海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產業創新平臺,產業范圍涵蓋生物醫藥、新材料與新能源、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以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基地為例,該平臺先后整合了英國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國內外龍頭企業、風險基金等創新要素,使之成為國際化健康醫療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載體。該平臺一經啟動就吸引了海內外10個產業化合作項目進駐。
促進產業發展
2016年,天津濱海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國內首個GDP過萬億元的國家級新區。近3年來,濱海新區GDP年均增長13%。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來源于科技創新形成的產業優勢。根據新統計數字,目前濱海新區經認定的國家級、市級研發中心總量達417家,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多個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作為天津市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支撐,連續多年牽頭承擔了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課題,搭建了一個涵蓋藥物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中試生產等藥物開發各個環節的綜合性大平臺,同時也完善了以聯合研究院為核心的現代化公共服務技術平臺體系。由該院建設運行的“TjAb眾創空間”作為津門首家入選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名單的孵化平臺,已聚集了53支“創客”團隊,注冊成立了22家公司,產業項目涵蓋分子醫學、疫苗產品、醫療器械、外包服務及“互聯網+醫療”等多個領域,成為促進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股強勁力量。
為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濱海新區科技創新平臺的發展思路也在向“對外服務”轉變,利用學術、科研、人才和設備優勢,面向京津冀及全國各地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設備共享、檢驗檢測、人才培養等多類型服務,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0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