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人間四月天,美清華園。”在剛剛過去的4月后一個周末,清華大學迎來106周年校慶。從學校到各個學院,校慶活動豐富多彩。記者在清華106周年校慶的采訪中發現,這些校慶活動中,有一個詞格外引人注目——“三創”。據了解,今年清華大學106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中,與“創意、創新、創業”相關的多達十余項。
“人間四月天,美清華園。”在剛剛過去的4月后一個周末,清華大學迎來106周年校慶。從學校到各個學院,校慶活動豐富多彩。中國青年網記者在清華106周年校慶的采訪中發現,這些校慶活動中,有一個詞格外引人注目——“三創”。據了解,今年清華大學106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中,與“創意、創新、創業”相關的多達十余項。
其實,“創意、創新、創業”一直以來都廣泛存在于清華大學校內校外。從教育理念到實踐活動,創新精神早已成為清華園的傳統、清華人的印記。2015年5月4日,清華的學生“創客”們就因這份創意創新創業的激情,收到了來自國務院李克強總理的回信。
這封總理回信中寫到:“創客將奇思妙想轉化為現實產品,這與刻在你們校園日晷上‘行勝于言’的校風相得益彰。毫無疑問,學習是學生位的任務。我希望當代大學生要有鉆研學問的精進態度,學好基礎知識,提高基礎本領,筑實基礎研究,在學習中不僅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與此同時,也應鼓勵勇于打破常規創新創業的開拓精神。”如今,清華學子們在時代的召喚中,行“創新之創新”,演繹百年清華載物不息的“創”字訣。
“創”字當先 清華學子的“三創”實干經
“清華一直很強調自主性、主動性,要求學生自己有強烈的學習、做項目的欲望,凡是等著老師教、等著老師布置任務的,不論是學業還是工作都不會太好,自己努力找老師學的往往會學得好一些,這種氛圍‘逼迫’著大家必須有主動性……”4月28日,獲得第二屆清華校友三創大賽種子組銅獎的項目團隊成員郝景芳告訴記者。
從本科物理專業到經濟學博士畢業,從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生到第74屆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的經歷演繹了一位清華學霸到科幻新秀的轉變,然而,在郝景芳看來,“不存在轉變與不轉變”,她認為,她只是學了些新東西。正如她這次參加三創大賽,看似搖身一變成了創客,但她告訴記者,“我們在報名的時候連團隊都沒組建好,公司也沒注冊,只是一些有想法有創意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然而,從報名參賽到決賽結束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們完成了公司組建、成員分工、場地租賃等一系列環節,現在“融資基本到位,已經開始試課了”。
談及創新,郝景芳認為,創新之源頭是實干,她說:“想法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創新是干出來的、是用腳走出來的,一些新的想法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走的過程產生的,清華一直鼓勵實干精神,不僅鼓勵創新思維,還給大家自由的空間,讓創新的想法通過實干得以落地。”
“很多人可能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可能會覺得這個想法有這個風險,那個想法有那樣的困難,一定要等到一個好的想法再開始行動,但其實永遠沒有一個好的想法,可能在家里想一百個方案也做不出來,清華人的思路是:這事能干嗎?能干,好,那就干。遇到做不下去的情況或者困難,再改、再換,反正先做著。很多路就是這樣趟出來的。”郝景芳表示。
“創”精神傳承 校內外“三創”教學實戰一體化
進入本屆三創大賽天使組決賽的項目負責人、2011級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生趙龍是清華大學創業課程的直接受益者。
“我在2013年秋季先后參加了兩門創業引導性課程,創業機會識別和創辦新企業,一方面是經管學院的老師教學,另一方面是清華科技創業園的企業家、校友中成功人士給我們做講解,包括基礎的理論、商業計劃怎么做,商業邏輯等綜合性概括性的講解等,還會組織走訪企業、采訪企業家、對接企業資源等活動。”趙龍介紹,他隨后在2014年加入X-lab創新實驗室,“這是對在校學生和清華校友做的一個創業引導性培育,集教學和實戰為一體。”
談及比賽,趙龍表示,相比于初創階段看重比賽的名次、榮譽對于創業項目的認可,對于目前已進入市場化階段的項目,他更看重的是三創比賽的平臺,將為團隊創業帶來技術、資本、市場等方面的機會,他說,“(比賽)匯聚了各種優秀的想法、企業,提供了一個平臺,供校友交流、對接,形成資源集中分配的模式,不僅為投資人推薦很多不錯的項目,也為創業者提供資金來源”。
郝景芳則告訴記者,此次參賽的項目正是得益于自己曾在學校參加的“思源計劃”學生培養計劃,“‘思源計劃’的口號:‘飲水思源 回饋社會’,清華創業校友、導師,他們提供資金在學校設立了獎學金計劃,讓在校學生能夠享受這樣的學習資源和成長機會,他們當時在學校得到了幫助,后來回校幫助我們在校學子,我們得到了他們的幫助,再繼續傳遞下去”。
正是得益于清華校友相互支持的優良傳統,郝景芳在初試創業的路上,不斷感受著母校、校友給予自己的啟發和支持。
硬軟件齊頭并進 清華三創教育承載佳“創”字訣
在清華,創新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30年前。1988年,清華大學就首次將創業計劃大賽引入了國內大學校園,通過不斷深化學校、社會、企業和政府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合作,并廣泛聯系校友會、基金會、校企集團及清華科技園等外部性資源,構建起覆蓋啟蒙、訓練、實戰、落地的全過程創業教育體系、多元合作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而今天,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不斷普及,清華的創新教育再升級。清華大學協同建設“創意、創新、創業”緊密結合的“三創”平臺,不斷完善“三位一體、三創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目前已建立了創客空間(iCenter)、創新實驗室(x-lab)、學生未來興趣團隊、“創+”創業孵化平臺等多個三創教育平臺。其中,坐落在李兆基科技樓的iCenter更是目前全球高校中大的校園創客空間。此外,2016年,清華大學還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出面向本科生的技術創新創業輔修專業。
對于校園內的“雙創”氛圍,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85級校友、康邦科技董事長王邦文在2017中美青年創客大賽北京賽區啟動儀式現場就表示,“作為一個曾經的創客,我想,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挺幸福的,他們創新創業的環境比我們當年要好很多?;叵攵畮啄昵?,我們幾個清華校友一起創業,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儀式后,王邦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表示:“清華提出的創意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們有了更多主動性。我們80年代上學的時候,可能只有5%的學生具有創造性,但是現在,這個比例可能能達到40%,甚至50%。”
“清華創新之道,反映著清華心有定力、主流擔當、追求卓越的內涵。” “創新者的佳狀態應該是‘木雞態’。”2017年1月12日,在“匯智清華創新中國高峰論壇”暨第二屆清華校友三創大賽啟動儀式上,清華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三創大賽組委會主任楊斌曾用“木雞態”概述了創新創業的精髓。而所謂“木雞態”,正是指創新創業者應不受外界風吹草動的影響,全神貫注保持自身的狀態、保持警醒。4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學生創業啟航基地正式啟動,楊斌用“圍墻說”闡釋了清華的創新教育理念:“既是要讓校園更能靜下來,也是要把創業的公司化運行推到圍墻外的市場中去,經歷風雨歷練成長。”
當社會仍以拿到多少投資來評價創新創業是否成功時,清華對于“木雞態”的堅持,對于“圍墻說”的闡述,詮釋著百年清華載物不息的佳“創”字訣。
(責任編輯:羅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