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過程中,亟待構建驅動創新的動力機制。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是構建驅動創新機制的關鍵。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正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要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標志。隨著孕育突破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歷史性交匯,我國科技工作者正面臨著難得機遇。但是,我國現行科研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科技創新的規律和要求,一些問題、痼疾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能力的充分釋放,抑制著科技創新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深化科研體制改革,逐步突破體制機制瓶頸,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當務之急。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轉化效率低下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激發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腸梗阻”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障礙。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的要求,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銜接和融合,形成有利于產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從而真正釋放創新活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改革科技資源的配置方式,是構建驅動創新機制的重點。科研資源是直接作用于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過程的資源要素,是創造科技成果的基礎和保障。科研資源配置模式影響和決定著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方向。由于現有的科研資源配置模式未能充分突出政策激勵與產業導向功能,大多數科研人員和科研團隊仍習慣于自由探索式科研,滿足于小而零散型成果,缺乏對以學科發展前沿和國家需求為主攻目標的重大科研問題的戰略規劃與針對性研究,導致科技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較弱,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產出和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偏少等問題。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通過改革科研資源配置模式,充分發揮政策的產業導向和激勵功能,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提倡解決問題式研究,改變以往自由探索的科研模式、局部失衡的配置結構與重復浪費的配置機制,聚焦國際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組織、引導和推動科研人員和科研團隊重點圍繞國際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高水平科技創新研究;聚焦未來科技前沿,開辟新興研究方向,提出新理論新方法,創造新知識,同時主動適應國家政策導向和行業發展戰略,自覺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研究和解決影響中華民族發展的全局性、基礎性重大理論問題,發現、凝練和解決制約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戰略性科技問題,為國家在新一輪全球技術和產業變革中贏得競爭主動權,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根本性科學問題方面發出中國聲音,作出中國貢獻。
改革科技評價機制,是構建驅動創新機制的核心。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因此,要順利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就要用好用活人才,尊重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勞動,大限度調動和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讓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中有干勁、有獲得感,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本能與原動力。
在這個過程中,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尤為重要。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不同類型科技工作的特點,圍繞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導向,分別建立導向明確、激勵約束并重的分類評價標準和開放評價方法。基礎研究要著重評價科學價值,以原始創新性成果為評價重點;應用研究要著重評價成果轉化情況以及成果的突破性和帶動性,以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突破、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經濟社會效益等為評價重點;對創新團隊實行以解決重大科技問題能力與合作機制為重點的整體性評價;對重大科研平臺、基地實行以綜合績效和開放共享為重點的評價,切實構建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核心的科技評價體系,大力倡導潛心研究、追求科學本質的學術氛圍,大限度地調動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要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遵循科技人員工作特點和規律,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不要急功近利地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動輒用行政化的辦法約束科學家,要盡快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讓科技人員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職工作,充分釋放科技人才創新能力與創新活力。只有這樣,才能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作者:王明生,單位: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