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北京大學開設了“深度學習”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主推這門課程的并不是傳統的學院而是與北京大學有合作關系的北京大數據研究院。該研究院不僅連接高校人才培養,也與相關企業開展合作研發工作。
記者近日了解到,在原有“產學研資”框架中,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內出現了一支新鮮力量——新型科研機構。
2015年8月,北京大數據研究院成立;
2017年3月,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成立;
2017年6月,中國科技大學“1+2”協同創新平臺成立……
這些新型科研機構大多具備獨立法人資質,資金來源也更加多元。與傳統科研機構相比,它們“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不完全像事業單位”。這些“四不像”科研機構的能量巨大,力爭“填平”科技與市場之間存在的“鴻溝”。
這些新型科研機構背靠“大院大所”,打通了產學研和資本的全鏈條通道,聯通原始創新與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在引才機制、激勵機制、融資機制、項目篩選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
以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為例,該研究院由北大、清華、中科大等14家學術單位組建而成,在硅谷、香港設立了分院,遴選了來自斯坦福等機構的一批頂級科學家開展高水平研究,項目完成后轉移至境內轉化。
研究院成立以來,累計啟動科研項目134項,包括“外骨骼機器人”“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熱泵”等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項目,其中,美國分院啟動了12個項目,有3個項目已完成研發并轉移到北京。
新型研究院還具有與以往不同的引才機制,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在利益分配方面上規定,對高端研發人才等重要貢獻人員獎勵不低于收益的50%。
研究院同時采用“雙聘制”模式引進高端人才,即由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院校提供高級研究人員編制,并由研究院社會化聘用,允許研究人員同時在體制內和體制外開展工作。
北京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鄂維南院士表示,大數據理論研究與市場應用緊密相關,相關高科技人才培養需打破原有體制壁壘,充分發揮年輕人在創新創業中的積極性。
新型研發機構都建立了純市場化的企業孵化機制,通過孵化企業、項目融資等方式,將創新成果快速引入生產系統和市場,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推進和商業化應用。
“沒有企業和產業的參與,科研院所的研發沒有方向;沒有科研院所的助力,企業自主研發沒有源頭;沒有資本的驅動,科研和產業化寸步難行。”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認為,這些新型科研機構就像是“黏合劑”,把產學研資各環節緊緊地黏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