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關村創客小鎮是面向海淀區創客們的人才公租房,但更像是眾創空間,也成為創業團隊的大本營。從今年年初開始入駐至今,已經吸納了300多個團隊在此辦公、居住。這里的白天與夜晚,積聚著中關村新一批創新力量。
接近午夜,中關村創客小鎮點亮的窗戶星星點點,讓人不禁懷疑這里是不是遙遠的海淀山后。
住在5號樓6層的楊逢麥,從早晨7點半開工到現在,除去吃飯和午休時間,他每天要工作超過12個小時。創業團隊所在的這個房間,床板白天收起就是辦公地,晚上落下就變成了家。
中關村創客小鎮是面向海淀區創客們的人才公租房,但更像是眾創空間,也成為創業團隊的大本營。從今年年初開始入駐至今,已經吸納了300多個團隊在此辦公、居住。這里的白天與夜晚,積聚著中關村新一批創新力量。
“重要的不是省錢,是省時間”
楊逢麥剛畢業,1992年出生的他就已經是團隊里年長的了。剩下的“兵”都是大學里認識的同學。甚至還有4個研究生特意休了學,跟著他闖。
今年除夕前3天,在北京冷的日子里,楊逢麥的團隊入駐了中關村創客小鎮。緊接著到來的春節假期,本應是萬家燈火的團圓時刻,他們幾個人選擇留京熟悉創業環境。
楊逢麥的團隊是批入駐小鎮的租客。中關村創客小鎮是全國首個創客人才公租房,這里既為海淀區創客們提供2772套公租房,又提供2.28萬平方米的眾創空間。一些創業團隊剛起步、底子薄,干脆就在公租房里辦公。
工作吃住在一起的“創業模式”在中關村由來已久。被稱為“民間硅谷”的華清嘉園小區,至今還吸引著創客們入駐。因臨近大學、租金便宜、資源豐富,不少知名互聯網企業在此度過了艱難的初創期。
但在租金上漲等背景下,創業團隊的居住與辦公也都需要支付高額的成本。楊逢麥測算,如果到市場上租房居住、辦公,一個月的運營成本要8萬元左右;而在創客小鎮,他租下4套公租房每月租金只需要1.5萬元左右,其中還有一半是由政府補貼,團隊只需要支付7700元左右。
比起入駐創客小鎮后省的各項開支,楊逢麥更覺得省下的大把時間對創業者來說更重要。他算了一筆賬:如果工作和居住分離,每天上下班至少兩個小時,4個人省下8個小時,就相當于節省了一個勞動力。
大批像楊逢麥這樣的創業者們都在向創客小鎮集聚。據了解,從年初正式入駐至今,創客小鎮目前已經入駐300多個創業團隊,剩余房源還將陸續配租。
定位調整為創客放寬申請條件
中關村創客小鎮的前身是“351地塊公租房”。這是北京試點在集體土地上建設的首批公租房。從地理位置上看,該項目位于海淀區溫泉鎮,恰恰是中關村輻射的重要區域。
2015年5月,在項目開工兩年后,“351地塊公租房”的定位突然調整——海淀區方面考慮將這些公租房面向創客人才專配。
本市公租房有著嚴格的申請條件。假如按照當年的規則,創客們要想申請公租房,既要有北京戶籍,年收入又要在10萬元以下。廣西人楊逢麥若想申請公租房,戶籍門檻就過不了。
在創新創業潮涌的中關村,公租房在配租制度上能否有所突破、也來一次創新?
“當年這種面向創客人才的公租房在全國都沒有,各部門的制度規則都是按照普通公租房設置的,我們就得一一突破。”在定位調整幾個月后,一家專門負責創客人才公租房前期運作協調的企業——中關村創客小鎮科技公司專門成立,公司CEO胡堃就是把各項政策“跑”下來的具體執行者。
公租房面向創客人才配租,需要審核什么條件?在已經作為普通公租房立項開工的前提下,該怎么更改?按照普通公租房規劃設計的方案,如何調整適合創客人才?
近一年的時間,從國家部委到市區機構,大大小小十余個部門都需要協調。尤其是把眾多創客擋在門外的戶籍限制,在與市區兩級住建部門溝通協調后,才終打破。
2016年4月11日,海淀區正式將“351項目”確定為海淀區創客人才公共租賃住房試點項目。不到一個月,海淀區房管局、財政局、海淀園管委會就聯合印發了《海淀區創客人才公共租賃住房暫行管理辦法》。
創客人才公租房區別于普通公租房,在資質審核上更需要對創業團隊的考核。2016年12月20日,《海淀區創客人才公共租賃住房承租評審實施辦法》發布,為考核評審提供支撐。“除了無房、注冊時間不超5年外,還有100位專家要為團隊打分評審,過關才能入駐。”胡堃說。
創客小鎮二期快年底開建
目前已經入駐創客小鎮的創業者中65%都是在30歲以下的青年,從事的產業主要包括互聯網+、人工智能、大健康、互聯網教育等。
“這么高的聚集程度,創業者之間的創意與合作,隨時都會碰撞出火花。”胡堃說。
而對于像楊逢麥這樣的創業者而言,這一點也是創客小鎮吸引人的地方。
創客小鎮還引入了大約50家第三方創業服務機構,涵蓋知識產權、創業指導、工商注冊等方方面面。同時,根據計劃,海淀區相關部門也將在園區內設置政務服務中心,“上門”提供相關登記服務。
預計在今年年底,位于公租房樓下的2.28萬平方米的眾創空間就將完成裝修、投入使用,將提供辦公、展演等功能。而創客小鎮二期也正處在規劃設計階段,項目規模大約25萬平方米,預計今年底、明年初開工。
(責任編輯:羅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