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突破萬億,科教優勢對南京經濟成長和產業轉型的帶動力越發凸顯。
正在進行的南京年度招商盛會——金秋貿易洽談會上,富士康集團與南京市政府簽署了合作協議,擬在寧投資4個項目共計375.6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富士康將南京研發中心設立在了雨花臺區的“中國軟件谷”,投資達到45.8億元。
9月12日,臺積電南京項目舉行進機典禮,與項目共同建設的設計服務中心已先行一步。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美元,可形成300億美元的產業鏈規模。
在新一輪搶占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中,南京開始轉型,其特點是以城市領先的科教為基礎,以科技型龍頭企業帶動,所投項目均配備有研發中心。
在本次金洽會上,南京收獲了逾4500億元的投資,共簽約先進制造業項目31個(總投資1037億元)、現代服務業項目42個(總投資3375億元)。簽約項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金融、商務、科技服務以及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上。
2016年,南京經濟總量突破萬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突破6800億元,一改江蘇省會城市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偏弱”的格局,使得江蘇經濟區域格局發生重要變動,奠定了揚子江城市群戰略的基礎。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當前南京正突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營造重視實體經濟、服務項目建設的濃厚氛圍。
變科教優勢為創新動力
近些年來,南京發展的一大重點是,不斷出臺諸多創新型政策,突破體制和機制的制約,釋放科研人員的活力,將城市的科教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成長的力量,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動力。
2016年,南京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以上。據教育部統計口徑,江蘇是擁有高等學校數量和在校大學生多的省份,其中大部分優勢和重要學科又集中在省會南京。根據教育部對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的新評估,南京的6所高校10個學科全國排,擁有兩院院士和國家“”特聘專家數均位列全國第三。
以富士康在南京的細分項目看,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領域,打造“云端、移動、物聯網、大數據、智能生活、智能工作網絡+機械人”全生態產業鏈等方面先進技術,包含手機制造中心、手機后段模塊制造總部、液晶智能電視制造及研發中心、半導體設備制造、智能終端研發中心、物流供應鏈基地等項目,可極大拓展南京電子信息產業的產業鏈和產品線。
同時,作為響應南京轉型升級的號召,除了目前先進的生產線外,臺積電南京項目的設計服務中心按項目需求用工將超過500人,且未來承擔的功能會得到進一步擴展。
這些聚焦在高新技術的產業項目,突破了上一輪以依靠外資為主的發展驅動,轉向以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力,強調的是“自主研發”。從產業看,這一新型發展模式本質上需要依靠高端要素來支撐,需要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和高端人才相互匹配發揮作用。
在自主創新上,南京市的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5年的3%。顯然,南京的科教優勢更加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求。
隨著省會城市的做大做強,在江蘇的區域版圖中,南京也在過去發展中的政治中心、科教中心基礎上,其經濟中心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和提升,三大功能中心并駕齊驅,支撐了揚子江城市群的核心角色。
南京力爭國家科學中心
南京要想在新一輪發展中承擔引領者的角色,需要更深入發掘科教資源,繼續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近期的采訪中發現,社會各界一致認為,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任務,南京應爭取設立國家科學中心,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擎的領軍作用。
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金字塔頂尖平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陳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可集原創思想-技術開發-產品中試-市場推廣于一體的全鏈條式創新體系,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進而引發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帶動新興產業成長,產生區域和城市創新的“連鎖效應”,有力地推動依托區域科技與經濟發展。
事實上,南京已感覺到壓力。在長江經濟帶沿線上,南京東端的上海和西端的合肥,已入選國家科學中心,上海的R&D已達到3.7%,南京與合肥的經濟總量差距已從2000年的3.2倍縮小到目前的不到2倍。
而南京作為長三角特大城市,要充分發揮龍頭城市的作用,樹立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更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為城市群競爭力提供不竭動力和核心任務。只有建設南京國家科學中心,才能有效地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和大科學裝置(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陳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盡管南京的經濟總量突破萬億,但在經濟新常態下,江蘇省會城市的首位度仍有待提高。此前,浙江已提出“杭州興則全省興、杭州強則全省強”的戰略理念,實踐中杭州在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值得借鑒。
若南京國家科學中心得到落實,則“省會戰略”會得到進一步夯實,不僅可以為整合揚子江城市群創新產業鏈集成與整合提供新方式,也可以支撐江蘇蘇北生態經濟區的建設,還以科技支撐來構建協作緊密的“水(源)、土(壤)、生(物)和氣(象)”資源環境產業鏈條,并與揚子江城市群先進制造和服務業形成有效對接。
在本次南京金洽會的分論壇上,諸多學者受訪時均認為,考慮到南京的軟件與信息服務、新型顯示、下一代信息網絡、智能電網產業等規模均達到千億級以上,一旦設立南京為國家科學中心,可以更好地發揮南京的科教及科技資源優勢,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增添重要一翼。
“關鍵要處理好和上海、合肥國家科學中心的關系,形成科技產業錯位發展,科學研究協同創新的三級支撐體系。”陳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世界范圍看,英國倫敦已有類似的格局,南京與上海、合肥是協作聯合關系而非競爭關系,應致力于共同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創新城市群。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江蘇省已有分管領導對南京設立國家科學中心進行了批示,要求南京進一步論證可研報告,盡快拿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