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40年改革開放的風雨歷程濃縮成一首詩,那么“民生”二字必然是其至關重要的題眼。從憑票證購買商品到通過電商“買遍全球”,從單調的文化生活到多姿多彩的熒屏、舞臺,從“自行車王國”到高鐵總里程世界……生活中的一樁樁“小事”,生動詮釋著我們這個東方大國“史詩般的進步”。進入新時代,科技創新能不能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11月6日上午,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中央宣傳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主辦的“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第二場論壇上進行主題宣講。以下為宣講全文:
1978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40年來,科技體制改革一直走在各方面改革前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路徑。
,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我們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統籌部署,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正在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三跑并存”中領跑、并跑份量逐步加重。2017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7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13%,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科技產出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我國國際科學論文總被引次數排名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世界。2018年,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群體性躍升,取得鐵基高溫超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一批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量子通信等戰略高技術發展令世人矚目。世界大單口徑(500米)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上海光源等一批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建成使用,為開展原創性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二,科技支撐引領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更加突出。我們著力打通科技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5%。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發展。2017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6萬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4萬億元。科技扶貧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3%以上。一批創新藥物打破國外壟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關力度不斷加大,科技有力支撐了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建設。
第三,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國家創新體系效能快速提升。我們始終圍繞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結合這條主線,持續深化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闖“深水區”、啃“硬骨頭”。優化整合原有分散的科技計劃,建成了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堅持自我革命,下放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權,以政府“放管服”激發社會創新活力。實行創新調查制度,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推進科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研究型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邁向世界一流水平,中科院在2017年湯森路透發布的“全球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中排名第11位,113家中國企業進入“2017全球創新1000強”榜單,數量居世界第三。
第四,創新創業生態日益完善,高端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我們著力構建以法律、政策、文化、社會環境為重點的創新生態。科技法律體系從無到有、逐步健全,《科技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普法》《專利法》等深入實施。創業投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創新政策覆蓋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各類眾創空間、孵化器、技術市場等形成較為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改革院士制度、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加強科學普及,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和社會創新氛圍。目前,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8.47%,科技人力資源超過8000萬人,研發人員數量約占全球30%,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的數量居世界第三;2017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達793.6萬人,出國留學人數達60.84萬人,人才資源優勢加快形成。
第五,區域創新高地不斷涌現,各具特色、聯動發展的區域創新格局更加完善。我們立足國家戰略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全面加強規劃布局、政策引導和資源投入。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國家高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中關村發端,現已發展到168個和19個,貢獻了全國超過40%的發明專利授權量、超過1/3的新產品收入。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10個創新型省份和78個創新型城市建設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東中西跨區域創新合作邁出新步伐,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寧、入滇發揮樣板效應,以科技創新合作引領區域協調發展。
第六,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始終秉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推動構建創新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與158個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系,參加200余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與10多個主要經濟體建立創新對話機制。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促進了跨國技術轉移,帶動了人文交流。我們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對地觀測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并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將牽頭發起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推動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我國科學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在諾貝爾獎等國際重大科技獎項上實現零的突破,近200位中國科學家擔任國際科技組織重要職務。
回望40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通過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接力奮斗,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科技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人民生活福祉。面向未來,黨中央、國務院已經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號召。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狠抓落實,肩負起歷史和時代所賦予的光榮使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科技力量。
責任編輯:王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