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資本變謹慎 考驗創業者實力
導語:一度靠資本支撐、攪得紅紅火火的創業市場,失去資本輸血,創業潮是否會迅速冷卻?筆者認為,沒有那么悲觀,目前的“寒冷”只是暫時性的調整,從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創業市場機會點仍然很多。
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度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創客”投入創業浪潮中。與此同時,敏銳的資本也蜂擁進入有潛力的產業鏈布局。
不過,情緒高昂、熱情加入創業大道跑馬拉松的人很多,能堅持跑并堅持跑到終點者卻在逐步減少。 一方面,創投圈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今年下半年以來,在商業巨頭以及大量資本不斷涌入“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同時,不少行業失敗案例不斷出現:9月底,家教O2O平臺“老師來了”B輪融資失敗,項目即將結束,公司也正在清盤;8月底,資本“寵兒”農產品B2B平臺“一畝田”被曝裁員1500人,裁員比例高達近50%。不靠譜、沒持續創新力的創業公司項目增多,靠燒錢補貼顧客、支撐流量類的商業模式,讓很多投資者投資多時后仍難看到盈利希望。同時,互聯網創業項目的數據造假、夸大估值等負面新聞的集中曝光,也都讓資本變得謹慎起來。
另一方面,國際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美國加息預期導致資本流出壓力,亦使得創投圈變得謹慎。面對創業界出現的問題,狂熱逐利的資本在經歷一輪“盲投”之后,也已率先冷靜下來。筆者獲悉,上半年創投資本業已降溫,據清科集團旗下私募通統計,2015年上半年中國創業投資市場在基金募集數量及規模方面均出現較為明顯的下滑,上半年中國創投市場的資本存量減少19.36億美元。事實上,在歷經2014年中國投資市場的爆發式的增長后,2015年機構募資意愿放緩,機構管理資本金存量逐漸加大,未來機構將把更多精力放到已投的項目上去。
資本是逐利的。自6月下旬開始,中國A股大幅調整、IPO暫停等,導致一級市場投資項目退出渠道受到限制,特別是前期以較高價格介入的項目,此時退出會比較難,所以資本開始謹慎起來。因此,不少創投界人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資本有點入冬的味道。
那么,一度靠資本支撐、攪得紅紅火火的創業市場,失去資本輸血,創業潮是否會迅速冷卻?筆者認為,沒有那么悲觀,目前的“寒冷”只是暫時性的調整,從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創業市場機會點仍然很多。
首先,隨著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模式發生變化,新經濟帶來新的消費模式,在人口紅利模式向生活消費升級模式轉移過程中,也催生許多新需求。此外,還有科技和互聯網引發的新浪潮等等,在這些廣闊的領域如金融、醫療、消費服務業等仍然存在大量創業機會。
其次,從資本供求來看,“糧食”似乎也不缺。根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15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數104萬,人均持有可投資產約3056萬人民幣,共持有可投資產32萬億元;2015年底,中國高凈值人數據估將達126萬,可投資產規模達到37萬億人民幣。而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要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股權投資基金。
當然,跟過往相比,現在投資機構們對項目的選擇變得更理性,投資時會趨向于項目本身的潛質,他們會更多考量項目自我造血的能力以及商業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關注所投資項目是否真正符合產業和消費升級趨勢等等優秀特質。筆者認為,美麗的“凰”一定會引來“鳳”求。據新芽NewSeed統計,在近一個月以來,創投市場仍有50家公司宣布獲得超過億元投資,涉及電商、O2O、互聯網金融、云計算、出行等多個領域。“資本寒冬”對于真正優秀創業者來說,反而是快速成長的機遇,因為當對手沒糧沒草時,你因手頭有充足的糧草、彈藥可以快速占領市場。
筆者認為,現時創投謹慎,一方面對過熱的創投市場帶來擠泡沫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倒逼創業者沉下心來,腳踏實地研究新市場、新需求,創新商業模式,根據市場變化不斷作出調整。只有真正的創新、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才能迎來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