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厚植"雙創"土壤 看看初中"創客"的奇思妙想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記者陽娜 閆祥嶺 林苗苗)車輛在高速公路上出現故障,安全警示牌卻擺放不到位,能不能讓警示牌自己“跑”起來?這是在北京市首屆青少年創意市集優秀小創客活動中一位名叫安孝秋的初中學生的創意。這不僅僅是個小想法,安孝秋也將它變成了小創意、小作品。
“我利用陀螺儀、GPS定位和藍牙無線通訊等相關技術,通過實驗推理法,arduino程序設計,制作了大家看到的這臺自移動車輛警示系統。只要用手機,通過wifi遠程遙控,警示牌就可以自動、精確地釋放與回收,發放強烈警示信號……”安孝秋在展示他的小作品時娓娓道來。
他是一名來自北京市六六中學的初三學生,2011年在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機器人組學習,念初中時加入了學校的機器人小組。2015年,安孝秋開始萌生研發自移動車輛警示系統的想法,不斷地經歷實驗、驗證、失敗、再實驗,跟老師溝通交流、尋求指導……
在從小就酷愛科學、喜歡機器人的安孝秋看來,科學創意就在身邊,創客學習是如此豐富多彩,不僅開闊眼界,增長了知識,更讓他樹立信心。
“我正在申請專利,待時機成熟,我還想眾籌,可能的話,收獲人生的桶金,去幫助更多有創客夢想的同學。”安孝秋說。
在中國,像安孝秋一樣從小懷有科學夢、創客夢的孩子很多。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國大潮中,這些“小創客”的身影也不斷涌現。
如今,北京市正在積極為中小學生創造科學創新的氛圍,北京市教委推出“創客秀”比賽、第五十中學分校推出“科技課”、史家胡同小學把課堂搬到東城區第二科技館、中學生創意路演……這些活動旨在讓學生們在動手過程中創造火花,激發創造力、獨立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分校校長張威認為,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短期見效的,而是通過課堂內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近日,在北京市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園辦公室主任張毅帶來了“創新培養方式,全社會共力培育‘小創客’”的提案。
“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張毅說,“培養方式的創新不僅是教育部門的責任,也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
張毅專注于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教育10余年,在“雛鷹計劃”“翱翔計劃”等各種培育計劃中見證了很多“小創客”的成長之路,她也深深地感到,孩子的小創意不容忽視。去年北京市“兩會”期間,她甚至嘗試將3000多名中小學生的建言帶到了會上,孩子們的很多思考和責任意識出乎她的意料。
目前,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園匯聚了來自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100多個實驗室的300余名專家。但對于“小創客”的持續培養來說還遠遠不夠。張毅提出,需要整合社會資源共同嘗試和探索“小創客”培育,比如搭建培養平臺、推動科技資源成果的教學化開發、引導各類社會精英參與、提供科學實踐與創新空間、對青少年創意產品和專利申請予以知識產權保護等。
創新創業精神,已成為中國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群體追求的主流價值觀之一。“60后”創業者俞敏洪、馬云,“70后”創業者馬化騰、劉強東,“80后”創業者劉成城,“90后”創業者張天一……一代代優秀創業者、企業家正成為青少年的榜樣和偶像,他們身上的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也深深地影響并激勵著年輕人,在創業道路上堅持夢想、不放棄。(參與采寫:李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