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年又一年,許許多多如他們一樣的年輕人在這里落地棲息,不舍晝夜,打拼夢想。他們共同的名字——叫“創(chuàng)客”。
五月中旬的廣東,雨后初晴,空氣濕潤,氣候宜人。
深圳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大樓里,一群著藍衣的年輕人,一絲不苛地完成著無人機部件、組件測試和整機組裝調適。84年出生的盧致輝帶領他的無人機團隊,和“讓天空為世界所用”的夢想,向著全年營收破一億的目標努力著。
同樣在深圳,剛在“新聞聯(lián)播”亮相過的“海歸”CEO李屹,講起他和他的“光峰光電”的故事,眼里幸福洋溢——用“激光”改變人們看電影看電視的方式——他已然夢想成真。
在佛山,85后的劉攀,基因組測序方向博士,為實現(xiàn)如他一樣的更多科研人成果轉化的夢想,他毅然離開實驗室創(chuàng)辦了“眾包平臺”。他的平臺把技術對接市場,讓市場指導技術研發(fā)。從一個人開始,如今團隊每天對接的技術需求超百萬級。在深圳大學,更年輕的“90后”們已經在科技創(chuàng)新孵化器中開始“孵化”夢想。
一年又一年,許許多多如他們一樣的年輕人在這里落地棲息,不舍晝夜,打拼夢想。他們共同的名字——叫“創(chuàng)客”。
盧致輝:80后“大BOSS”
在中國,“創(chuàng)客”與“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聯(lián)系在一起,特指那些具有創(chuàng)新理念、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人。
科比特總經理盧致輝就是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創(chuàng)客”。
跟深圳的老牌大公司相比,盧致輝稱科比特只是一顆“小樹苗”。的確,2009年,他在租借的20平米小廠房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之后的五年間,公司的規(guī)模一直維持在5到8人的小團隊,專注技術開發(fā)。2014年10月,注冊成立深圳市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如今的團隊成員95%都是80后、90后。
而就是這棵“小樹苗”在2015年至今的一年多時間里,以十倍以上的速度成長,團隊擴大到160多人,銷售額從原來兩三百萬,到2016年有望超過一個億。經過了2015年的兩輪投融資后,市場估值超5億。公司幾個基地總面積已達一萬多平方米。在世界地圖上的5個國家貼上科比特的標志的計劃,如今也已基本收尾。
“我就想把我的畢業(yè)設計做成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文字。”2006年,哈工大自動化專業(yè)的盧致輝帶著技術轉化的愿望初到深圳。
他曾經窘迫,為節(jié)約開支搬過七次家。初到深圳,對路線還不熟,一晚回家手里僅剩一塊錢,因為靦腆又難與公車司機啟齒,猶豫了半小時后,他后決定跟著回家的那趟公交車跑,當車消失在視線里,就等下一趟,晚上12點才回到當時的臨時住所。
盧致輝用“教訓慘痛”來形容創(chuàng)業(yè)初期艱難的探索過程。
06年離開大疆無人機,讓他明白了股權分配對企業(yè)穩(wěn)定的重要性;09年的艾特無人機事業(yè)部合伙創(chuàng)業(yè)經歷,讓他懂得技術企業(yè)絕不能往家族式的方向走,也絕不能讓不懂行的人去決策企業(yè)方向。2011年科比特因決策權分散,面臨困境,曾僅剩下三四人,不得不重新開始。
他一路摔打,一路總結。其中,重要的經驗之一就是完善的“合伙人制度”。2015年他與人脈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劉偉相識,開始尋覓組建技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營銷型人才齊備的團隊。
“‘合伙人制度’就是要讓確實有夢想的人,有一個把企業(yè)當家的理由”,盧致輝說。他曾用五年時間將一位頂尖的科技人才挖到公司任研發(fā)副總監(jiān),并在公司實行合伙人“股權優(yōu)先競現(xiàn)”。
在深圳,90%以上研發(fā)機構設在企業(yè),90%研發(fā)人員集中在企業(yè),90%以上的發(fā)明專利出自企業(yè)。
“我的員工三個月來找我談一次加薪,你不來,我就去找你!”盧致輝以公司內部的激勵機制來促進研發(fā)團隊創(chuàng)新。
“科比特的無人機技術水平已在全球領先,毛利率達95%,銷售收入的50%以上再投入到研發(fā)中”,盧致輝自信地說,我們很少考慮降低成本,相反,我們要把品質做高。我們深入行業(yè)痛點,針對電力高空作業(yè)的危險性,研發(fā)出提高功效和安全性能好的產品,找準行業(yè)需求提高技術,市場一定來找我們。
德國在無人機領域曾處于領先地位,誕生的個品牌是MD,曾是世界。但是,到2016年,八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個公司沒有一款新的產品推出來。而科比特已經開發(fā)了25款針對不同行業(yè)、不同場景的新產品。2008年MD能夠飛一個小時,當時我們的水平只能飛15分鐘,八年過去了,科比特已經從15分鐘提升到73分鐘,但是MD仍然停留在60分鐘左右。
科比特還特別注重產學研結合,哈工大畢業(yè)的盧致輝在兩年前就開始跟母校合作,定向培養(yǎng)。2016年已輸送了20多個專業(yè)人才。
回首過去,盧致輝特別感謝深圳這所城市的包容和多元。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這樣概括,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有利于孕育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精神。深圳有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價值觀,包容背叛(跳槽流動)的職業(yè)倫理,有吃苦耐勞、不斷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在競爭中更加重合作的協(xié)同意識,尊重人才、能力至上的人力資源理念,寬松自由、快樂創(chuàng)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氛圍。創(chuàng)業(yè)者到深圳,基本上無親無靠,只能靠自己獨立打拼,不斷進取。深圳的高度流動性致使他們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逐漸養(yǎng)成了兼容并包的心態(tài)。
盧致輝,這位從江西贛州革命老區(qū)走出來的80后BOSS,他的“中國夢”已經插上翅膀加速起飛。
“海歸”激光專家李屹:“這里比硅谷更適合我創(chuàng)業(yè)”
2014年,深圳歡樂海岸影視城,“變形金剛4”全國首映——這是李屹的藍光激光電影放映技術次接受市場檢閱。同一天在北京王府井的首映,使用了另一款進口激光產品。
“展示的時候我特別地緊張”,李屹描述他當時的心情,“我又想去又不敢去,怕看到一半,萬一光源出問題。后來還是去了,160個人的廳,我去了以后,萬一壞的話,至少少一個人說我們的壞話。我坐后一排,離門口很近”。
“但是,看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鏡頭是太陽從地平線出來,我們的激光非常的亮,看著前面人的反應,我特別自豪”,冷靜的李屹說到這,興奮起來,語調也提高了,“我們的機器在深圳無故障運行兩年了,而北京那邊的進口機器,出了很多故障,而且很貴,它的成本是我們的兩個數量級。我告訴團隊,我們做了一件特別牛的事,可能改變人們看電影的方式!”
用比藍光LED更前沿的藍光激光技術改變人們看電影、看電視的方式——帶著這樣的愿景,李屹的公司2004年在美國硅谷成立。2009年,“”和“孔雀計劃”,讓他進入中國,落地深圳。
在深圳經濟特區(qū),納入“孔雀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享受80萬至150萬元的獎勵補貼,并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yè)、醫(yī)療保險等方面的優(yōu)惠待遇政策。對于引進的世界一流團隊則給予高8000萬元的專項資助,并在創(chuàng)業(yè)啟動、項目研發(fā)、政策配套、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今年4月,深圳又出臺了《關于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的若干措施》《關于支持企業(yè)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關于促進人才優(yōu)先發(fā)展的若干措施》180條具體舉措,較之前的人才資金資助從80萬整整翻了一倍,力度更大。
這位清華畢業(yè)留學美國的博士,經歷過美國硅谷的風云變幻和股災,在他看來,“深圳比硅谷更適合我”。
“我覺得深圳是一個挺奇異的地方,和硅谷比,有相似的地方,都比較安靜。要去做一個技術,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違背常理,很快做出來。這個時候,想沉下心來做一件事情,周圍的環(huán)境必須能保證你能沉靜,不著急,硅谷和深圳都具備這個環(huán)境。而且,在深圳,政府基本不介入企業(yè)的管理運行過程。”
“深圳勝于硅谷的地方是,硅谷是一個孤立的孤島,而深圳在中國,有很完善的供應鏈,又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如果在硅谷我可以有好的核心供應商,專利支付,但是做不到大的品牌。”
“同時,深圳的創(chuàng)新和資本市場的互動和連接也是非常緊密的,也有相當一批不錯的風險投資人。”
良禽擇木而棲。帶著強大的研發(fā)團隊和ALPD激光顯示技術,李屹回國了。于是在他的公司, 2013年1月,全球首款100吋激光電視誕生;2014年6月,全球首款激光電影放映機誕生;2015年10月,全球首款激光微型投影機誕生。
LED技術看3D影片,燈的壽命很短,影院為了省錢,往往會把燈光調暗,很多影院都達不到要求的6伏特瓦標準,只有2到3個伏特瓦。而激光技術革新了光源使用壽命,租賃給影院,把3D的亮度從6個伏特瓦提到10個伏特瓦,超越了IMAX的體驗。
而對于100吋激光電視,對比如今其他技術的“超級電視”,李屹用“又大又亮又省錢”來形容自己的產品,“能讓消費者的開銷至少少一個零”。
“做增量,不做存量”,不打價格戰(zhàn)。李屹和他的團隊在技術革新上做文章,在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上下力度。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深圳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
沉潛做事,創(chuàng)新技術,李屹和他的光峰光電的努力,讓被國外投影機廠商壟斷的電影放映產業(yè)鏈中,次出現(xiàn)了中國企業(yè)。
劉攀:從實驗室走出來的“小”創(chuàng)客
“中國的科研轉化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在實驗室里深深感受到這一點”,正是這個原因,讓85后的基因組測序專業(yè)的博士劉攀從實驗室走出來,開始嘗試為科研成果對接市場做一些事。
“我們現(xiàn)在很多專家學者和科研人員其實根本不知道什么樣的研發(fā)方向后能夠轉化為產品,另一方面,市場上很多企業(yè)有很大的技術需求,這個不對稱性需要有一個平臺為雙方做疏導。”
“而且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有時候不是單一學科能解決的,還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和交流”,以基因測序為例,不只是生物技術,他需要交叉學科IT(計算機)+BT(生物技術)共同介入的復合人才。
劉攀的公司2014年7月在佛山成立。這個線上的平臺,不斷地激活兩個社區(qū),一個是研發(fā)人員的社群,科學家找到前沿技術需求的輸出端;另一個是需求人員社群,讓想找技術的人找到你。為此他們在線上做了大量的運維活動,一個晚上的線上沙龍,同一時間有2000人在線。同時,在線下做直通車對接活動和交流。從開始的一個人,現(xiàn)在每日對接的業(yè)務上百萬級。
也正是因為團隊成員對科技和市場的了解,他們的項目在初就吸引了中大創(chuàng)投的投資合作。
在深圳、在佛山,越來越多的80、90后在創(chuàng)業(yè)文化的感染下開始夢想孵化,這種創(chuàng)新代際的傳承正在孕育發(fā)生。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說,80、90后的使命光榮也艱巨,社會上對他們的負面議論太多,我們應對為他們加油、點贊!他們恰恰將決定中國的未來。
(責任編輯:亞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