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國情不同,所處發展階段各異,決定了創新的模式和路徑不盡相同,這正是中國特色創新道路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國式創新存在的邏輯。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等創新要素的流動不僅明顯加快,且跨界、跨國的流動基本沒有大的障礙,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一定是開放的系統。
近來,中國式創新成為學界的一個熱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國也已經是科技財力與人員投入的大國,理當在創新領域有更大作為。因此,無論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在實踐探索與總結方面,中國式創新都值得深入持續研究,對于豐富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中國式創新需要關注的六個因素
綜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探討中國式創新問題,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面的突出因素。
人口因素。中國具有龐大的人口數量,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投資、消費市場規模同步擴大,這無疑是研究中國式創新問題首先需要考慮的核心因素。比如,眾多創業公司利用巨大市場規模和多樣化的細分市場,快速試錯,推進應用領域快速創新,從而取得成功。
制造業配套因素。麥肯錫把中國制造業的成功主要歸于廣泛、全面性的制造生態系統,包括覆蓋率完整的供貨商網絡、龐大且熟練的勞動力、現代化的物流基礎設施三大方面。同樣,中國式創新在制造業領域的成功,也離不開中國制造業要素的配套齊全、制造業創新生態系統的不斷完善。
互聯網因素。目前,中國網民數量超過7億,移動電話用戶突破13億,居全球。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是中國式創新的重要因素。中國不僅互聯網用戶群體規模大,而且用戶上網時間長,網絡參與熱情高,依托互聯網創新創業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對互聯網的關注程度也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互聯網成為中國新型創業者追夢和企業家展示創新才華的大舞臺,正是基于中國互聯網企業不斷創新業務模式,使不少中國互聯網平臺公司成為行業領先企業,如騰訊的微信、阿里的螞蟻金融等。
政府因素。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政府的力量與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政府基本能夠主導的創新領域,特別是基于工程技術的創新領域,如高鐵、電信、大石化、軍工等,以及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如科技園區、眾創空間建設等方面,中國過去都取得了相當程度的成功,而且仍然會成為影響創新的可預見因素。但隨著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和深度融入國際,創新難度不斷增加,可模仿學習的技術在減少,未來創新需要進一步重視市場與知識產權的作用,需要更多考慮創新的社會代價和經濟效率。
區域因素。就像解釋中國經濟發展問題不可能不涉及區域因素一樣,解釋中國式創新也不能忽略中國區域多樣性、區域間的競爭、學習與合作等因素。顯然,區域創新的多樣性不僅僅與人口因素有關,而且與各地區的地理區位、產業特色、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因素相關。地方政府面對排名、經濟資源競爭的壓力,在創新政策、創新投入、創新改革、創新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相互學習和學習基礎上的改進,也會給中國式創新帶來不斷進步和多樣化發展。
發展階段因素。與許多國家所走的路徑一樣,中國式創新也會遵循創新的基本規律,同樣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習的過程、發展升級的過程。一個國家的創新,在產業層面是由千千萬萬企業構成的,只有一個個企業成長壯大,創新實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逐步投入資源到更為前沿和基礎性研究領域。
豐富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國家國情不同,所處發展階段各異,決定了創新的模式和路徑不盡相同,這正是中國特色創新道路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國式創新存在的邏輯。如何深化拓展中國式創新的認知與實踐,對豐富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對接新發展理念與全面創新,拓展對中國式創新的認知。新發展理念為導向的全面創新將主導中國式創新的方向,并與全面創新在多層面耦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創新驅動就是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動力,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可見,全面創新包括了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等多種創新形式。“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深化落實,為全面拓展中國式創新的認知提供了方向。例如綠色發展理念將使綠色創新更關注集約、包容、循環等領域,以解決中國資源和環境約束問題,從而體現中國式創新的獨特綠色價值觀。未來中國式創新將更加關注文化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人民共享創新成果、改善全民福祉提供更好的支撐。
深化全面創新改革,為中國式創新實踐提供制度保障。為何政府主導高鐵領域的創新可以成功,而主導汽車領域的創新卻步履維艱,主要因素還是體制機制制約。創新是一個經濟過程,既涉及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的相互交織,也涉及其他領域的改革;既是生產力的發展過程,更是生產關系的不斷調適過程,所以要在全面改革和全面創新的結合上下功夫,需要多環節協同推進。即使同是所謂的基于工程技術的創新的產業領域,行業的市場屬性也存在很大差異。所以中國式的全面創新,需要全面創新改革的堅強支持,需要從政府放管服、創新政策、創新文化、產權保護、創新體制、金融體系、產業集群等全方位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形成激勵創新的制度體系和優良的創新環境。
多種創新模式的強優補短,為中國式創新提供更多實踐經驗。隨著中國發展階段的升級,中國經濟處在“新常態”條件下,中國式創新也必然會隨之升級轉換。,在基于科學的創新方面,要虛心向美歐學習借鑒基礎性科學研究體制的長處,從整體上逐步加大這一模式創新的比重,以支撐起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包括加大經費投入、涌現出更多突破性、顛覆性原創成果、原創產業。要強化社會對基礎性科學發展的多種價值認知,去除創新中的短視、純功利性價值觀。第二,在工程技術的創新方面,需要強化市場的作用,提高創新的整體效率,特別是在汽車包括新能源汽車領域、在軍工領域等都需要更多引入市場的力量,目前大力推進的軍民融合戰略無疑朝著這個方向邁進了一大步。第三,在客戶需求的創新方面,要不斷關注新的人口政策變化帶來的創新機會。人口結構因素(如老齡化)、二胎政策引起的新斷層因素都將對中國的產業如養老與大健康等產業、人力資源供給變化產生深刻影響。第四,在效率驅動的創新方面,要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的技術變革對產品生產、服務流程、服務手段改進等帶來的深刻影響,要與互聯網+戰略背景下商業模式的創新緊密結合,進一步強化效率提升帶來的創新優勢。第五,在商業模式的創新方面,各級政府要對新生的商業模式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等待,同時在新商業模式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與時俱進,不拘泥于過去的經驗。要大力發展移動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與商業模式創新密切相關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為持續的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創新源泉和技術動力。第六,在系統化的創新方面,要充分發揮中國式整體思維觀的優勢,增強全面思維、集成創新、系統經營、構建網絡、建立生態、合作共享等新觀念,重視戰略謀劃、跨界運作、系統實施、動態改進。基于系統的創新可選擇類似健康中國建設等涉及多目標、多因素、多投資主體、多產業領域、多技術支撐的領域積極探索,積累經驗。
開放創新,取長補短,是中國式創新更深更好融入國際的必然選擇。在世界創新國家的大家庭中,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取長補短中不斷豐富中國式創新的內涵,是中國式創新應當具有的胸懷。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變中,德國工業4.0值得學習借鑒。在“雙創型”新經濟發展中,美國、以色列的許多經驗也值得認真借鑒。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等創新要素的流動不僅明顯加快,且跨界、跨國的流動基本沒有大的障礙,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一定是開放的系統。
過去中國開放創新主要得益于引進來,在合資合作中消化吸收,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為自主創新打下了較好產業基礎。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更多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通過并購、合作方式等獲得創新資源和新的知識,使中國式創新的國際背景更為深厚,也就更容易得到國際關注與認同。